【编者按】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将成功归因于高智商(IQ)。然而,刘慈谦教授在CIU Kepha学院的讲座中,通过真实案例,如一位高智商学生因情绪失控攻击刚刚拿到年度优秀教师奖的老师,以及全球离婚率飙升背后的情商缺失,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情商(EQ)在21世纪的重要性远超智商。他引用哈佛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情商在个人成功中占比高达80%。
刘教授指出,情商不仅关乎个人的情绪管理,更是人际交往、家庭和谐与社会成功的核心要素。讲座中,他还分享了提升情商的实用方法,包括了解情绪、观察自我感受、培养同理心等,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敬请关注,并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各位观众好,我是刘慈谦博士,也是一名医生。在我的经验中,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有不少人成了我的粉丝。今天说几句闲话,有一位粉丝经常说,无论刘教授在哪里讲座,她都会跟着我,来听我的讲座。不过今天这位粉丝说,现在加州时间是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她今天真的不能来了。这是我的一个忠实的粉丝。这位粉丝大家都能猜到,是我的太太,也就是刘师母。刘师母过去在教学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她一直精神上支持我。不过她经常说,我的精神愿意,身体却软弱了,所以今天不能来了。
有时候在这种模拟式的讲座中,有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好像在跟空气讲话,其实我们知道很多人在外面认真地听。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今天的讲座是真人真事现场直播的,不是用人工智能来转播。虽然我的忠实粉丝今天不能来,但还有很多同学在。谢谢你们。
新年第一个讲座是由CIU学院支持的,也是为了给学员一个支持,希望今天在这个很特别的题目里跟大家聊一聊。今天这个题目的名字叫《21世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个题目并不用国内所谓的那种“炸雷”方法吸引大家。很多时候大家在互联网或者自媒体上看到一些转播,都会用很“炸雷”的题目来吸引观众,但这些题目有时候有名无实。今天我希望用一种有名有实的方法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出愚蠢的事?
1、两个优秀人物的故事

我们先介绍两个人物。左边的是黑白照片,右边是一个蒙面客。在我的认知里,这两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物,这两位都是美国人。左边的是一位物理教学年度优秀教师,名叫David Pologruto。右边的是他的学生Jason。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学院里。
那天早上,David老师刚拿到年度优秀教师的奖项,成为学院里最优秀的老师。然而,学生Jason(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还很年轻)那天在学院里去上课时,他像平常上课一样,忽然走到老师面前,从背后拿出一把菜刀,不停地乱捅David老师,导致他遍体鳞伤。讲这个话题并不是为了恐吓大家,而是因为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发生在1990年。
我们在思考这个事件的时候会有一个疑问:这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导致这种暴力的杀戮事件呢?这位Jason同学本身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他在成绩方面非常出色。大家知道,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的成绩计算,Kepha学院的算法也类似。当你成绩拿到A时,最高顶级的分数是4.0。因为Jason同学的GPA(平均成绩)是4.4,也就是说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远超过4.0也就是A的成绩,他的成绩都是A+以上。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位同学会在那天突然拿着刀来攻击老师?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恩怨呢?
后来,这位同学被捕之后,在警察面前坦白说,他之所以那么憎恨David老师,是因为心里对他有很大的愤怒。这位同学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哈佛医学院。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就像中国的北大或复旦大学医学院一样知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Jason同学一直很努力、很勤奋地学习,确保每一科都能拿到A或A+以上的成绩。然而,David老师却是他人生中第一位给他打了B成绩的教授。他心里想:这个教授毁了我一生的梦想。他心里的愤怒无法排解,于是他觉得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给那个毁了他梦想的人一个教训。结果那天,他偷了一把菜刀藏在身后,等到上课时就拿出来攻击David老师。
我在思考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是:虽然我能理解这个人的愤怒,但他为什么会走到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地步呢?这让我们一般人很难想象,也很难接受这种悲剧的发生。有人会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做。一个聪明的人怎么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呢?这个题目用英文来说,就是“Why is smart so dumb?”通常来说,“smart(聪明)”和“dumb(愚蠢)”是矛盾的、无法共存的。但在这个事件中,我们亲眼看到聪明和愚蠢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聪明和愚蠢的对比。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David老师和Jason同学之间。今天在我们的社会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这种聪明与愚蠢的问题。
2、离婚率飙升显明情商与智商的冲突

在这个现象里,我想特别提出一个问题。在21世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全世界都能看到婚姻和家庭的破碎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婚姻情况。如果一对夫妇结婚,那么有多少人会离婚呢?目前在美国,大约是45%的婚姻都会面临离婚的状况。有人可能会说,那我离婚后再婚不就行了吗?再婚的话,因为有了经验,第二次婚姻应该会更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飙升到了67%。如果再看第三次婚姻,离婚率更高,达到了75%,接近3/4。
再看看中国的邻国俄罗斯,他们的离婚率是74%,这是三次离婚后的平均数字,所以俄罗斯的离婚率非常高。

那我们再看看国内的情况。根据中国历年民政登记的数据,在1985年,也就是20世纪末期,当时中国刚开始经济开放,离婚率是这样计算的:在1,000个人中,离婚的人数是0.44,也就是说1,000人里还不到一对,只有半对人离婚。然而到了2023年,经过大约38年的发展,国内的离婚率飙升到了2.56‰,也就是说在1,000对夫妻中有2.56对离婚。这个比例的飙升率大概是581倍。
看到这个问题,我在想,这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情商(EQ)和智商(IQ)的问题呢?这其实是一个EQ和IQ冲突与矛盾的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婚姻看作是一种投资,是人际关系的投资,那么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涉及到家族的结合,以及将一生的光阴、青春奉献给对方。从理智上讲,婚姻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几乎是人生中金钱、财务、青春等最大的投资。然而,如今却有那么多人选择放弃婚姻,其中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是,除了社会开放使得离婚变得容易之外,主要是因为夫妻双方在情感上无法继续配合,生活中有太多冲突,让他们感到痛苦,最终选择离婚。没有人结婚是为了离婚,对吧?所以,从婚姻和离婚这一社会问题来看,也是一个情商和智商互相矛盾冲突的地方。
刚才提到的Jason同学,在他的自白中说:“我当时脑子突然昏了,我觉得我的情绪已经失控,到了一种脱轨的状态。我觉得我一生的梦想被David老师毁了,所以要把这个老师除掉,来发泄我心中的怨恨。”所以,Jason同学的问题,其实也是情商方面的问题。
二、21世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当我们看到婚姻离婚率的这种变化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名叫Dr. Daniel Goldman。他写了一本关于情商的书,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21世纪情商那么重要?这位哈佛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时发现,我们的社会和学校里很注重科学性教育,很注重培养智商(IQ,Intellectual Quotient),但我们常常忘了在培养科学性教育的同时,该如何培养情商。
所以,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21世纪,情商其实比智商更重要。如果大家把“情商”“智商”这两个词放到网上搜索,会看到很多相关的图片。其中一张图片很有意思,左边把“I”和“Q”(智商)放在一起,但把“I”转了一个角度,变成“情商”(EQ)。这张图片也很好地代表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三、8个实用提醒:提高你的情商

好,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实际上帮助我们提高情商(EQ)。同学们,现在要交学费了,请大家不要打盹!交学费不是用金钱,而是用你的警觉力和意志力来提起精神。我们来看看实际上怎样提升我们的EQ。
3.1 了解情感
3.1.1 情感难以连接与情感过度连接的问题
首先,提高情商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了解情感,了解情绪。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个男孩看了一个很悲惨的韩剧。大家知道,韩剧现在在全球都很受欢迎。韩剧有个特点,香港有个笑将这样形容韩剧,说如果剧中一半的人都死掉了,那是喜剧;如果最后连主角也死掉,没有一个人活下来,那才是悲剧。韩剧很懂得如何控制人的情绪,每一集在最关键的时刻就会停下来,让你期待下一集。
有个孩子看了一个很悲惨的韩剧后,他的妈妈问他:“你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感动了?”孩子回答说:“哦,没有,我脸上掉了几滴水。”然后他就走开了。这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个孩子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
我还记得有些人对韩剧的反应很强烈。我曾经亲眼目睹一个女孩看了韩剧之后,无法继续看下去,她跑到家里的院子里,躲在角落里不停地痛哭,因为这个故事勾起了她很多回忆和自己的经历。这个女孩对情绪的连接非常强,但强到一个地步,她无法控制情绪,只能不停地发泄。而刚才提到的那个孩子则是对情绪漠不关心,或者漠不了解,这是一个情感分离的极端。
另一方面,情感方面过分连接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你无法从悲痛中抽离出来。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抑郁症的问题,其实就是情商方面出了问题,陷入了一个很深的角落里面。那个男孩的问题则是他在情感上无法连接,无法与他人产生共鸣。
在这里,刘教授和大家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刘教授自己职业生涯前半生是一名电机工程师,在一个公司里担任主管。主管的职责之一是招聘员工。有一次,我招聘了一位外国人,他毕业于一所非常优秀的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麻省理工学院可以说是全球顶尖的技术学院之一,进入这所学院的人都是非凡的人才。
在面试这位工程师时,我给他出了很多技术性问题,发现他的智商非常高,几乎在我还没说完问题时,他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我甚至出了一个很多人都答不出来的难题,他也能轻松解决。我知道这个人在智商方面绝对没有问题。
然而,当我问到一些情商相关的问题,比如他在团队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如何与人相处时,他却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突然间有了很陌生的隔离感。
在那一刻,我心里马上有了答案:我绝对不能聘请这个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情商极低,无法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计划。他更适合在实验室里独自工作。如果我把他招进团队,我将很难安排他在我的工作环境中发挥作用。因为我是要他来参与工程项目的,如果他无法与其他人合作,我的团队肯定会受到损害。所以我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尽管这个人很优秀,但他最终没有被录取。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呢?不知道在目前就业情况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想过情商(EQ)会怎样帮助你顺利地获得一份工作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3.1.2 六种普遍的共同感受
我们现在先来讲讲了解情绪。一般来说,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里,发现无论是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还是俄罗斯人,所有人类都有六种普遍共通的情绪。这六种情绪分别是:快乐、忧伤、愤怒、惊喜、恐惧、厌烦。无论是你去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还是去到一些比较原始的部落民族,这六种情绪都是人类普遍共通的情绪:Happiness(快乐)、Sadness(忧伤)、Anger(愤怒)、Surprise(惊喜)、Fear(恐惧)、Disgust(厌烦)。
你想一想自己每天经历的情绪大多数是哪几种呢?你有没有察觉到自己曾经经历过这六种情绪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和回顾。所以提高情商的第一步,我们要先认可人类有这六种不同的情绪。

请大家看一看图片中这六种普遍情绪。左上角第一个是愤怒(Anger)。左下角那个是什么情绪呢?是哀伤?还是厌烦?不是哀伤,左下角的应该是一种厌恶感或厌烦感。中间上边的是快乐,中间下面的是忧伤。右上角的是惊讶,右下角的是惊恐或恐惧。
那你能不能很准确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了解外界情绪的表现呢?在21世纪,有一个很严重的状况,就是自闭症。很多同学可能在工作场所或者家庭环境中会遇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在情绪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他们不懂得掌控情绪,也无法理解情绪。
在简单介绍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六种情绪之后,我来看下一个重要的内容。
大家可以看看,为什么人类会有这些共同的情绪?因为每一种情绪在人的脸部都有不同的表现,有一些重要的脸部的器官,去到了不同的位置。我们来看看下一个图片。

在这六种情绪中,快乐的情绪表现是怎样的呢?快乐时,眼部眉毛周围的肌肉会开始收紧,嘴角会向斜上方扬起,脸颊也会微微提升。这种情绪会在脸上的不同部位展现出来,我们就看到喜乐、快乐的表现。

再看恐惧感,大家看得到吗?恐惧时,眉毛也同样是提升的,眼睛会睁大,但嘴巴和刚才快乐时的情况很不一样,它是紧绷的。通过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向大家讲解了一下如何观察情绪。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给一些自闭症孩子和100个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分别展示了这六种不同情绪的面孔。结果发现,普遍来说,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完全不会去观察人的脸部表情。他们看什么呢?他们看耳朵、下巴、衣服、头发等,却不懂得去观察人的表情。所以,我在过去教导自闭症孩子时,其中一个社交训练就是教他们如何观察人的脸部表情。
3.1.3 复杂的情绪
刚才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人的六种普遍情绪的内容,接下来我们看看复杂情绪(complex emotion)。
复杂情绪的例子有很多,中文有许多形容这类情绪的字眼,比如爱恨交加、悲喜交加、满怀欣慰、哭笑不得等。这些复杂情绪往往是因为多种情绪混加在一起,使我们的反应变得复杂。换句话说,能够观察那六种基本情绪只是一个入门的基础,但要真正了解这些复杂情绪,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如果你在CIU学习辅导课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我曾经在现场讲座时,邀请观众和我进行互动。互动的方式是什么呢?我会要求观众表现出这些复杂情绪,做对的和猜对的人会有奖品。很抱歉,今天我们是一个线上讲座,没办法和大家进行实际的互动,也没办法把奖品送给大家,但大家可以知道,了解情绪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你的努力、观察,以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即使是专业的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也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猜想来确定来访者的情绪。可能只有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观察以及交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复杂情绪。
3.2 观察自我的感受
第二个提升情商的入门方法,除了要了解情绪,你还要懂得怎么观察自己的情绪,叫作观察你自己的感受(observing your own feeling)。
很多人可以观察到其他人的情绪,但他们拒绝去了解或观察自己的情绪,这种问题我们经常能见到。有些人是因为不敢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尽可能地和他人互动,而不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只观察别人的情绪。这样很容易就把责任或问题推卸出去。
因为对自己情绪不负责,也就不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如何面对我们对别人的承诺。比如,我们有时候不敢去做某件事,或者有很多逃避的行为。比如有同学跟我反馈说:“教授,我没有办法完成这篇论文,写这个作业,因为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做下去。”
我就会问他:“你有没有观察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你有一种逃避感呢?”观察自己的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入门,因为每个人在复杂的情况下,表达情绪的方式可能不一样,跟某种人情绪交流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发泄,而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工具,是一个国外的网站链接。如果大家能访问到这个网站,可以尝试里面的情绪评估工具,帮助你更好地观察自己的情绪。所以,观察自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个男孩,在看了一个很悲惨的韩剧后自己流泪,其实这是人的同理心的一部分,不需要去否认,也不需要去害怕。

刚才我们分享了两个要点:第一,要清楚地明白什么是情绪;第二,学会观察自己对事情的感受,即观察你自己的情绪(observing your own feeling)。
3.3 注意你的行为
第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观察你在情绪之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重要入门。如果你来CIU(哥伦比亚国际大学)学习,我们会一直教导同学们如何留意自己的行为。怎么留意呢?通过我们的测试,比如每周小考、论文提交、团队报告等,我们能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们是如何与他人合作的,从而看出他们背后的情绪反应。这些内容教授可能没有直接讲出来,但我们会在背后默默地观察。如果你不仅能观察自己的感受,还能观察自己在情绪影响下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管理情绪的入门之道。同学们来CIU学习的时候,课程中也会教导大家如何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并做出适当的行为。
这里有一些提示,帮助你提高自己的敏锐度:观察你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以及在这些感受影响下你会如何与他人互动。这些行为都是需要注意的,这是第三个方面的提升。
接下来,我讲一个故事,叫作“聪明的和尚”。有两个僧人,有一天他们来到一条河边。这条河虽然不深,但水流湍急,需要小心过河。突然,他们在河边遇到了一位年轻女士。这位女士说,因为水流很急,河流涨潮了,她没办法过去。于是她问其中一个和尚:“你能帮助我渡过这条河吗?”第一个和尚很犹豫,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另一个和尚很快就把这位女士背在肩上,把她带过了河。
一会儿后,那个没有反应的和尚发怒了,对自己的同伴说:“你怎么能这么做?兄弟,我们佛门的教导是要我们避免与女人接触,以免产生邪念。你现在还和她有身体接触,你难道不是犯了佛门的禁忌吗?”
同学们、观众们,如果你听到这个故事,你会站在哪一边?你会怎么反应呢?那个把女士背到对岸的和尚回应说:“兄弟,这件事我已经不想了,它还在令你烦恼吗?”大家想想,这位聪明的和尚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和尚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他说:“我已经放下了,你还背着吗?我已经忘记了,你还在这里纠结吗?”
下面我给大家几个入门的方法。比如,你每天下班回家,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呢?回到家里,你有没有幸福感?还是像我一样有点恐惧的感觉,心想:“师母又要给我一大堆事情做了。”所以,回到家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有些人每年都要做一个体检,但却不敢去做,为什么呢?恐怕体检之后会发现什么不想面对的情况。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再比如,当你去到九寨沟,或者去到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时,你的心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又或者,假如你有一个女儿,她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当你牵着她的手走进婚礼礼堂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现在只是给大家一些提示,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进行提升,这些方法都是免费的练习,希望大家都能愿意尝试。
3.4 为自己感受/行为承担责任
在情商提升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
在这八个步骤中,第四个步骤可能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很多时候,当我们产生情绪,尤其是强烈情绪时,我们很容易去“甩锅”,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因为当我们遇到冲突时,我们往往会试图处理或者逃避,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不是我的问题,你在怪我吗?你自己为什么不好好反省?”“其实,我根本不是在生气,生气的人是你,因为人很烦,不懂得怎么了解人心。”当我们甩锅时,我们没有好好承接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一些内心的病态情况。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情绪是我的。
那怎么去掌管情绪呢?我们自己一定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当然,我们现在讲的并不是心理病态学,还没有涉及抑郁症、恐惧症或者恐慌症等严重的情况。不过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应该由自己掌控,我们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对自己情绪负责。
我先讲一个故事,因为讲太多理论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枯燥。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从北京飞回广州,她下飞机时,丈夫来接她。丈夫在接机时对妻子说:“老婆,你知道今天是你妈生日吗?你有没有给她预订礼物,或者给她祝贺一下?”太太说:“你怎么今天才提醒我?晚不晚点啊?”丈夫说:“这是你妈的生日,不关我的事。你妈最不喜欢我了,我早点提醒你,只会惹她生气,她从来都不接受我的祝贺。”
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当初追求我的时候,你看到我妈,说看到我就舍不得望其他人,口水都流下来,现在娶了我,就说这种话来开始攻击我妈,你真是个卑鄙的人。”丈夫回应说:“卑鄙的不是我,卑鄙的是你,你跟你妈妈是同一类的人。”结果,接了机之后,他们在车上吵了起来,最后谁也不理谁,就这样在愤怒和冷战中走了一路。
同学们、观众们,遇到这种冲突时,你会怎么处理呢?刚才我们讲了几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是认识情绪,然后观察自己的反应,接着注意自己的行为,最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看这两个人,在互动时,首先是太太,她可能有点惊讶,或者没想到自己忘了妈妈的生日,没有做她应该做的事。而丈夫却冷言冷语地挑拨离间,把自己的情绪也发泄出来,说你妈过去怎么对我,所以我今天就要怎么对你。他们都没有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是在互相甩锅。
如果是懂得一点情商的人,先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你大概忘了,没关系,我已经做了一些准备。”或者说:“没关系,你最近太忙了。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临时给妈妈打个电话,说声‘妈妈,对不起,因为外出很忙,我们可不可以今天给你庆祝一下生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知道对方情绪可能有点紧张、惊讶或失望,并用适当的语言回应,或者采取适当的行动,而不是乱甩情绪,那就是很好的情绪管理。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家庭,我的一些学生来跟我说过,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很容易“甩锅”。父母在外面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是一种情绪的“甩锅”,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呕吐”。有时候父母会说:“我只是用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对呢?”大家要知道,严厉的教育和情绪的“呕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负责任的父母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教育孩子,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因为如果今天把这种“呕吐”的情绪浇在孩子身上,以后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把这种情绪“呕吐”到其他人身上。
3.5 实践回应,而不起反应
我们刚才讲了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接下来讲下一步。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学习去做,就是学会怎么去回应,而不是起反应。回应和反应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也很容易被混淆。
回应的意思是,在你对一件事情有了认知之后,了解背后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反应方式,然后你用自己的情绪去好好处理。在回应之前,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不是简单的反应,而是经过思考后的处理。而反应则是无意识的,当你有情绪互动时,会马上产生反应,没有经过思考。
有回应,不反应,是情商处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在与他人互动时,你是反应还是回应对方?如果你能够从一个反应的阶段,好好思考之后,学会怎么去回应,我相信会带来很多良好的结果。
回应有一些特征:它需要时间,需要你积极地处理。一个好的回应是没有侵略性的,就像刚才那个情感聪明的和尚一样,他做出的是一个回应,而不是直接反应对方的愤怒。
3.6 建立、练习实践同理心
第六个方面,我们刚才提到情商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学会拥有同理心。其实,同理心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对情绪的连接很直接,看到悲伤的事情会有反应,看到快乐的事情也会有反应。这种连接可能也让我们想到自闭症,自闭症患者也是与生俱来的在情感上有一种很大的隔绝。
那同理心是怎么做到的呢?同理心和可怜心是两回事。可怜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是你高高在上,受难者低低在下,你看着自己的优越感,还能可怜对方。这本身也是一个好的事情。而同理心是当一个人处于悲惨的处境时,你观察到后,能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如果我处于那个人的处境,我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于是你产生一种共鸣的心,并做出适当的处理,这就是同理心,你能够共情去理解对方的心情。
那么,同理心是可以练习的吗?是可以的。我记得以前在美国感恩节时,我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们去收容无家可归者的地方帮忙,服侍他们。感恩节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丰盛与其他人分享。我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接触无家可归者,觉得他们很脏、很落魄,或者有精神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首先会克服自己的困难,不怕去面对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因为他们处于苦难之中,流离失所之下。我带孩子去也是希望让他们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我们那么幸福。首先,我们学会为自己的处境感恩;其次,我们看到周围很多流离失所的人,需要我们给予同理心。在某些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们,让他们明白,即使处于经济困境中,人仍然有价值。这是我们的信念,所以培养同理心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有孩子,想教导他们同理心,一个很简单的入门方法就是帮他们养一只宠物,比如狗、猫或者小鸟。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学习到,我们接触的事物和动物都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的同理心。这也是学习同理心的一个重要渠道。
所以同情心是你站在高处,以一种可怜对方的心态去看对方;而同理心是你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情绪,甚至愿意花时间和对方一起度过难关。这就是同理心。
这里有一个关于同理心的视频,我觉得看这个视频还挺有价值的。

【插入视频:同理与同情的区别】
同学们或各位观众们看了这个视频后,不知心里有什么反应呢?你对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呢?我们知道,同情心通常是一种比较容易的做法,因为它让我们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我们不需要直接进入对方的处境,去和对方一起面对困境。
我记得有一句话:“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这句话的出处是《诗篇》第23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一人与你同在时,你不会感到害怕。但如果别人只是对你表示同情,你可能仍然会感到孤独。同理心则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并结合情商和智商做出适当的判断。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神圣空间”。
很多咨询师也了解这个“神圣空间”的概念。当我们进入一个环境,对方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分享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时,我们与对方一起体会,这种体会能够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很多时候,人们正是在这种支持下,能够走出困境。
练习同理心,可以从自己开始。当你意识到自己做出某些行为时,可以问一问自己,或者和咨询师探讨:“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是基于什么理由去做的?”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时,就能知道有些事情该不该做,因为我们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3.7 创造积极的环境
第七个重点也是我们在CIU(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的《全人发展心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最后一个单元,我们讲到正面或积极心理学。如何提高一个人的情商呢?关键在于你能否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这里用“创造”这个词是有意为之,因为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被动或不自觉的行为。你会发现,尤其是一个人遇到很多负面情况时,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的环境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些来自不良、不健康家庭的人,你会发觉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抱怨,有很多投诉,很多时候会有负面的反应,比如自责、甩锅,或者情绪上的“呕吐”。他们会说:“我家庭很糟糕,我来自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父母对我不好,兄弟姐妹对我不好,我的配偶对我也不好。”有很多很多的抱怨。然而,如果你懂得如何运用情商,你会意识到这些负面的环境和情绪对你本身有很大的伤害,它们对你有损无益。如果你能够好好地认识和掌管这些情绪,然后去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提高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对他人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和赞美,并且运用一些创意力来改善你的情绪和人际关系,这将是非常有益的。
我很肯定,当你努力去创造这样的积极环境时,很多事情会变得更加顺利,而且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欣赏和感激都很重要,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这也是马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你也要留意周围的人对你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多接触带来正面影响的人,尽量远离那些负面的影响。这就是第七点: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是提高情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8 情商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最后一点是一个劝勉,不是一个绩效,而是一个信念。情商的成熟和提升是人一辈子的功课,不是说我们学了一次,今天听了刘教授的讲座之后,我们的情商就能马上提高,人生从此一帆风顺。绝对不是这样。情商是需要我们在了解之后,不断地去更新、提升、进步,并且你可以在每一次情商的提升中,享受其中的结果。
这里也给大家一些提示。有人问,情商有没有像智商那样的测试或者自我评估方法呢?有的。我把一些链接放在了PPT上,不过很遗憾,目前在中文方面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匮乏。我希望能有一天,如果刘教授在余生不太忙碌的话,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设计工作。这些国外的网站上有一些很好的评估工具,但它们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国内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PPT里面有一些测试链接,告诉大家如何评估一个人的情商,如何了解自己的情商水平。如果同学们对今天的讲座感兴趣,也可以考虑将来在CIU的课程中继续进修,这是我们对同学们和观众们的一个鼓励。

做一个总结:在21世纪,要取得成功,绝对不能仅仅依靠理智和情商。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越来越紧密,即使我在美国,同学们、各位观众们在世界各地,我们也能紧密相连。这种连接不能仅仅依靠感觉、情商或智商来维系,还需要生命的交流。希望今天关于“21世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话题,大家能够有所吸收,并且学会如何运用。希望将来有机会在未来的讲座中,再次和大家空中相见。
- 对粉丝宝宝们的劝勉:(这段看看要不要,不要可以删掉)
各位粉丝宝宝,这还是新名词呢!我发现每次讲这个工作坊的时候,都有很多新的学习和新的名词。这真是一个鼓励,希望大家都能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心理学这一领域。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人文智慧科学,它背后结合了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以及如何与人合作。
我们永远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我也在这里鼓励曾经在CIU学习过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今天能有所受益,并且能把今天学到的东西分享给身边的人,这是我内心最深的一个愿望,希望我们能直接把它们运用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连接中。希望大家多加练习,多去实践,不要惧怕。
Q&A
Q1:请问刘教授有没有出版或是推荐跟您今天所讲的这个主题相关的一些书籍?
刘慈谦教授:有的。关于情商的书籍,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就是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写的《情商》。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得非常优秀,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我自己也有一些著作,但遗憾的是,目前只有英文版,因为我之前主要以英文进行心理学教学和写作。不过,我希望能在未来有机会将其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