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Jing|心慢下来,脚走快点:单亲妈妈的技术转身与生命秩序

编者按

Jingjing 是 CIU Kepha 2024 级秋季入学的网络安全硕士(MACS)学生,也是一位单亲妈妈和全职技术从业者。她曾因过度追赶而撞墙,也曾在课程作业中重新找回“慢下来”的秩序感。从大学抵触C语言,到MACS中直面C++难题;从习惯靠自己扛,到学习建立心灵的边界,她的学习之路不仅是一场专业上的重建,更是一场内在节奏的更新。这篇访谈式自述,是她走在“边走边学”路上的真实记录。   

01 走太快的人生,终究会撞墙

我是湖北人,从小性格泼辣,说话带风,做事讲究效率,走路都像带着风。我一直是那种“先动手再想”的人,步子快,节奏紧,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做计算机的时候,我卷得狠;当了妈妈,也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我曾经以为,只要跑得够快,就能把问题甩开。但后来才明白,越是着急,越容易撞墙。 

刚毕业那几年,我是一个计算机专科出身的女生,进了男多女少的技术部门。为了不被轻视,我拼命逞强——问题不敢问,困难不敢说,怕一开口就显得不行。有一次写代码出问题,明明可以请教,却死撑两天查资料,结果项目延期,还被点名批评。那一刻的羞耻和委屈,我至今记得。但我还是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倒,谁都靠不了。” 

久而久之,我看起来干练利落,凡事自己扛,连崩溃都设成了“静音”。但没人知道,在“永远不能掉链子”的背后,是反复的慌张与害怕,是说不出口的疲惫与孤单。 

直到生活真的塌了一角——我成了单亲妈妈。节奏彻底乱了,不是加班多几个小时的问题,而是整个生活架构崩了。孩子、工作、家务像三股绳子死死缠在一起,每天都在熬,却不知道还能怎么往前走。 

那时候我总以为,是不是我太慢了、别人都太快。但真正经历了崩盘,我才开始明白,问题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我从来没停下来看看:我到底在赶什么?我只有速度,没有方向;我拼命向前,却不知前面是什么。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接触到了CIU Kepha的MACS项目。本来只是想提升学历,却像被某种力量“拦住”了。我第一次认真地问自己:我还要继续一个人死撑到底吗?还是愿意换一种方式,试着重新整顿自己的节奏? 

MACS没有突然翻转我的人生,但像是一个转弯口,让我在撞墙之后,终于慢下来,开始学着活得更有秩序,也更诚实。

02 学习,从任务变成探索

过去我对“学计算机”这件事,其实是很有疲惫感的。虽然从业多年,掌握了不少技能,但在传统的学习体系里,我早就养成只要熬过考试就算完成任务的习惯。大多数课程到了期末才开始突击复习,临时刷题、快速背诵,靠记忆力硬撑过考试,一结束就全忘光。那其实只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学会,知识从来没有变成能力,更谈不上内化。 

也正因如此,在进入 MACS 之前,我其实一直处于“学不进去”的状态。想努力却坚持不了,想认真却空转不断。后来干脆选择“躺平”——不是放松,而是一种无力感。越想用力,越靠不近。 

直到 MACS 项目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节奏。以 Eddy Zhang 教授为例,在“计算机科学基础”这门课上,他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提前准备”,而是用整门课程去落实这件事。他从课程初期就明确期末将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作业作收尾,内容涵盖调研、设计、实现与总结,整个教学结构就是围绕这个项目展开的。我们不是在准备一场突击考试,而是在推进一件真实的任务。 

每一堂课都像是在为“最终交付”打基础,Eddy 教授也不断提醒我们要提前查资料、和老师保持沟通,过程中不断实践、修改与理解,知识不是背进脑袋,而是在做中被消化、被用出来的。这种“以终为始”的教学方式,让我第一次真正进入了一个工程师的节奏: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另一门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蔡教授的数据库课程。一开始我很不适应他的教学节奏,觉得他严厉、不近人情。但在他的高标准下,我被迫重新认识了这个我以为已经很熟悉的领域。他不是教你怎么用一个数据库,而是要求我们从企业级视角出发——选型、比较、评估、迁移,甚至考虑经济性和可维护性。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以前只是“知道怎么用”,但从来没有站在“为什么这么选、对谁有用”的角度去思考。我以为自己已经很会了,但其实从未真正理解。蔡教授有一次回了我一句:“你这个解决方案,真的对企业有意义吗?”那句话像一记闷雷打在我心上。不是因为被挑错,而是我第一次被逼着去思考:我做的事,到底有没有意义? 

从那时起,我不再等着被布置任务,而是主动去查资料、理思路、做方案。每一次返工,都像是在一层层剥开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习,不再是“逼出来的进度”,而是“走进去的过程”。以前是“老师推着我走”,现在是“我自己愿意走”。这种从心态到底层动力的转变,比掌握哪门技能都更重要。

03 内在秩序的找回,从“混乱”到“锚点”

MACS课程最紧张的时候,我常常在工作、育儿和学习之间来回切换,一天没有片刻空闲。那时候的我,不是在输入就是在输出,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常常一边敲代码,一边想着孩子睡了没、作业交了没。每一件事都重要,每一件事都 “着火” 。 

一节关于“时间四象限”的课程,成了我生活节奏的转折点。Eddy Zhang教授说到,如果你一直在处理急事,你就永远没有时间做重要的事。那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我开始试着画时间表,把育儿、工作、学习清楚地分块。哪怕一天只能空出十分钟,也要试着把它放在“对的地方”。 

我慢慢意识到真正的秩序,不只是生活被安排得整整齐齐,而是心里有优先次序。我开始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节奏——不是先做完所有事才读智慧书,而是先安静心,再进入日常。

每天出门前、开始工作前,我会预留一点时间读书、静默、祈祷。这些习惯,成了我生活里的隐形锚点。 

基础的架构——像防火墙、网关这些关键组件——一开始就要选好,否则后期再补救,系统的风险、漏洞、混乱就会成倍放大。这让我想到整个 MACS 课程中不断强调的一个观念:一个系统如果要长期安全运作,靠的不是临时响应,而是清晰的结构、稳定的权限设置和合理的优先级管理。生活也一样。如果我总是被急事追着跑,就容易越界、失控。只有慢下来,先回到最重要的事上,才能真正稳定下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安全架构。 

04 面对困难,从逃避到扎根

C++ 是我真正“慢”下来的一道坎。 

以前学习的时候,只要哪里卡住了,我就想办法绕开。不是不努力,而是当时的节奏和思维方式,早就把“先搞定再说”刻进了反应里。现在回想,其实不是不会,而是根本没有慢下来啃一口。 

MACS的C++课一开始,Eddy Zhang教授就说了,这个部分会比较难。我一度也想跳过,但这一次,我决定不再逃。我查资料、试代码、反复调试,也去问 AI、请教同学,哪里不懂就在哪儿卡着。整个项目做了好几天,不是因为我变聪明了,而是我第一次愿意站在难题面前,不绕路。 

写完那次作业,没有什么“逆袭”的成就感,只有一种很深的平静——我知道自己迈过了一道内在的坎:我不再是那个遇难就退、退了就绕的人了。 

从那之后,我开始真正走进学习。慢下来,不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深的专注。我愿意花时间去看懂一行代码背后的逻辑,愿意反复修改、试错,不急着“完成”,而是专注于“理解”。 

也正是在这个“慢”下来的过程中,我开始重新看见自己的可能性。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只适合写软件,只能做熟悉的事。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接触 Python、AI,甚至走进智能制造,看见了软件与硬件结合的复杂挑战。过去我害怕这些陌生的领域,现在我愿意靠近,哪怕不确定,哪怕慢一点。 

我也慢慢明白:不是所有的成长都需要冲刺,有时候,一步一步地咬住、沉下去,反而更扎实、更长远。 

这两年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是没有动摇过。看着身边朋友,有的转行成功、有的职位晋升,也有人读上了研究生,我当然也想过:“是不是我该更快一点?”但我开始学会接受:我一个人带孩子、做全职工作、读 MACS,已经走在自己的极限线上了。我不需要用别人的速度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也不必在比较中丢了自己。 

我现在更相信一件事: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走得慢;只要心还在路上,脚就会继续走下去。 

05 安全感,从防火墙到心的边界

刚进 MACS 时,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太晚了”——编程、网络,好像都是男性主场,而我只能靠硬撑。后来我才明白,无论是系统还是生活,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掌控,而是来自清晰的边界与内在的信靠。作为职场妈妈,我学会了慢下来,稳住自己,也看见有一只手一直在托着我往前走。 

这,就是我在技术与信仰中找到的秩序与平安。 

作者简介

2022 年 CIU 成立 Kepha学院 (The Kepha Institute)。Kepha一词是矶砝 (Cephas) 的亚兰文形式,其原意为磐石。我们使用这个名字,是希望毕业生能够成为转化社区的坚固基石。该学院的主要功能是整合本校已有的国际项目,在行政上统一管理,并进一步优化发展、协同运作。

Kepha 学院秉持以寻求真理为根基的世界观,致力于培养关爱他人、热心公益且才能卓越的社区领袖。为了达成这个使命,我们组建学术项目,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敏于思辨、建造品格、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Kepha 学院致力于在文学、哲学、教育、商业、心理学以及其他正在筹备的学科中传授技能,培养诚信正直、学有专长的人才,传播真理,建造社会。

欢迎申请 CIU kepha 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