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丹丹是CIU Kepha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的学员,同时也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工作中的挑战、家庭的重担并没有让她慌乱,反而让她在混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位六边形战士的世界,探索她在面对中年危机时如何通过心理学学习与自我成长,实现内心的蜕变与突破。
01 背景:嘈杂中稳定的母亲
在我们进行的一小时访谈中,视频背后时不时传来阵阵嘈杂声——或许是她的第六个孩子正在玩玩具,或是其他孩子们的嬉闹声。但丹丹的语速依然缓慢而镇定,仿佛背景的声音与她的世界毫不相关。镜头前的她,嘴角微微上扬,眉毛弯弯,脸上看不出一丝慌张或紧张。你几乎难以想象,这张看似如此情绪稳定的脸,竟然属于一位拥有六个孩子的母亲。
这种情绪的稳定并非天生,而是在多年的生活挑战中逐渐培养出来的。面对家庭、工作和个人责任的重压,丹丹似乎早已学会了如何在混乱和不确定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尽管周围的环境常常喧嚣不已,她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与从容,仿佛这一切早已是她多年经验积淀的结果。
直到访谈的中段,丹丹分享了她在《全人发展心理学》课程中收获的友情和支持,她提到了自己与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与高效。我好奇地问她,很难想象一组人既充满温情,又能如此高效合作。她思索了一下,回答我:“是其他姐妹发挥了包容和接纳,而我发挥了高效。”是呀,要管理六个孩子,确实少不了高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不过,也只有身经百战的妈妈才能成为不屈不挠的“六边形斗士”,更何况她真的有半打孩子。这种能力,仿佛是她在日常生活中与家庭、工作、学习的不断平衡中锻炼出来的。
02 从困顿到求变:中年危机中的职业自我重塑
只是这位六边形战士也会遇到她的中年危机。3年前,步入40岁的丹丹愈发感受到职场中的瓶颈。多年从事助人工作的她,日复一日的繁忙与疲惫让她时常陷入困顿和停滞的状态,尤其是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个人专业价值上,她逐渐感到迷茫与焦虑。
她服务的群体之一是那些年轻女性,尤其是那些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情感支持的女性。许多她接触的女性都生活在重男轻女的文化中,遭受过家庭暴力或情感冷漠的伤害,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很多家庭因此破裂。在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面对这些复杂且深层的心理问题时,丹丹渴望在现有的工作中找到更深的意义。她希望不仅是在为这些女性提供支持,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突破。
她开始反思,假如继续这样下去,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如果退休,她的工作和价值会以什么形式延续下去?
为了突破瓶颈,丹丹开始主动寻求改变,探索新的方向和方法。求变不仅是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她内心深处对成长与突破的渴望。在她静待新方向的同时,CIU Kepha学院的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恰好出现在她面前,为她提供了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的机会。
通过这一段学习与实践的历程,丹丹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求助者的情感支持,更在技巧与专业能力上具备了更强的力量,能够为他人带来更持久的影响与改变。这个过程不仅让她收获了更多的专业技能,也进一步坚定了她的职业使命。
03 全人发展心理学:一次意外的学习旅程
丹丹选择《全人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时,原本只是希望了解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并没有抱太多的期望。没想到,课程逐渐深入,她发现这门课带给她的内容远比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
授课的刘慈谦教授为整堂课注入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堂上总能听到他幽默风趣的讲解。除了这些,教授还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甚至真实地谈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得与失。丹丹回忆道:“我真的挺感激刘教授的,特别是他分享自己如何在困境中学会感恩的经历。那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好几次让我感动得流泪。”
教授的亲身讲述彻底打破了她对传统课堂的刻板印象,让她意识到,心理学的理论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它与生活的点滴息息相关。
随着课程内容逐渐展开,诸如全人发展理论、依附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帮助丹丹更好地理解经典书籍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也让她在生活中更清晰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大脑可塑性理论,让她意识到无论年龄多大,她依然能够学习新知识。这个想法不仅激励她去掌握新技能,甚至让她产生了学习两门新语言的兴趣。
由于家里有六个孩子,丹丹的学习环境并不理想。为了能够专心完成作业,她不得不与丈夫商量时间安排,甚至偶尔需要离开家,另辟他处,才能确保自己拥有一段安静的学习时光。孩子们的嘈杂和家庭事务的繁忙常常让她只能在做家务的间隙进行学习——无论是做饭、洗碗还是晾衣服,她都会趁机播放课程录音,尽可能吸收每一份知识。
尽管面临如此多的挑战,丹丹从未让这些困难妨碍她的学习进程。相反,这些挑战激发了她重新找回对学习的热情。虽然她不认为自己是学霸,但在这门高要求的课程中,她重新发现了对学习和思考的热爱。她甚至提到,这门课最让她惊喜的部分是每周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对她而言,这些并非负担,反而成为激励自己不断成长的动力。每一次作业的完成和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让她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仿佛在这段旅程中,她看到了那个即使在年龄和家庭压力下,依然坚持追求自我成长的自己。
04 从“筷子事件”到情感理解: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丹丹分享了最近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筷子事件”。8岁的老四和同班同学因为一件小事起了争执。事情的起因竟然是——老四认为另一个孩子舔了他的筷子,而对方则坚持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做。老师试图判定对错,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老四更加委屈,情绪激动到不愿吃饭,甚至一直哭个不停。
正好那时,丹丹正在听刘教授讲解关于儿童发展的内容。她清晰地记得教授提到,学龄儿童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在面对冲突时,他们的情感反应往往强于理性思考。突然间,丹丹恍然大悟:这场争执并非源于谁在说谎,而是两个孩子在情感理解和认知上的差异。学龄儿童往往更容易从情感出发看待问题,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她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纠结对错,而是要帮助孩子们先平复情绪,脱离情感的漩涡。只有等情绪稳定后,他们才能更理性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从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于是,丹丹向老四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充分信任,明确表示他没有说谎,并且理解他在被冤枉后的委屈和无助。同时,她也表达了对另一个孩子调皮行为的理解和原谅,但她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到他人。老四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安抚,另一位孩子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两个孩子很快和解,关系恢复如初。
接着,丹丹还与老师和那位同学的家长进行了愉快的沟通,并借此机会向他们科普了一些儿童发展的基本常识。
她深感,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为她的实际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让她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许多事情。
此外,课堂的学习实践让丹丹在与丈夫和妈妈的交流中变得更加敏感和有效。她分享道:“以前,我和妈妈的关系有些紧张,但自从学了这门课后,我变得更加包容和接纳她。我意识到,大脑是可塑的,即便她已经70岁了,她也能够改变和成长。关键是,我自己先要改变。如果我能改变,她也能。现在,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强的掌控感,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方向。”在与丈夫的沟通中,丹丹也变得更加敏感和细心。她观察到丈夫在亲密关系中有时表现出回避的倾向,并推测这可能与他的原生家庭环境有关。这些观察和理解让她变得更加耐心,愿意陪伴并支持丈夫的成长。
05 六重奏:六个孩子,六种音符
丹丹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旋律无疑是她的六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生女,丹丹从未体验过多子女家庭的生活。刚开始,她也不知道如何在忙碌中同时照顾好六个孩子。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她每天都会为一个孩子特别祈求祝福,这成了她生活中的一个小仪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丹丹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尽可能给予每个孩子所需的支持和关爱。
尽管生活压力巨大,丹丹始终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努力平衡家庭与个人成长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怀上老六后,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一些调整。自老六出生后,丹丹减少了学业负担,从每学期修两门课程减少到修一门,这样可以腾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们。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让家庭能够拥有更多的温暖与联结。
她的大儿子,16岁,接近成年。丹丹深知,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隐私和个人空间,尤其是当儿子开始谈恋爱时,她特别注意给他足够的自由,但也不忘教导孩子要在交往中保持身体的界限。当她在学校碰到儿子的女朋友时,每次都会主动与女孩打招呼,以表达自己对她的尊重和包容。通过这些小细节,丹丹感受到自己在“尊重”的道路上取得了进展。
她的二女儿,快要14岁,已步入青春期。丹丹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变化很大,有很多情感的波动。她理解,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过渡空间和包容,妈妈不必过于焦虑。比如,二女儿时常表现出天马行空的想法,丹丹会尽量避免过多干涉,给她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和成长。她也学习到,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总是理性,他们有时会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但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她尽量给她空间,不用急于纠正她的一切,而是通过理解来引导她。
对于老三、老四和老五,这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充满了活力和无限的好奇心,尤其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认可。丹丹深知,他们不仅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陪伴,还需要感觉到自己被看见和重视。“每个孩子都希望被看见,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会让他们感到自豪。”然而,随着他们成长,三个人之间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每当这种情况发生,丹丹会努力做到公正无私,避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她相信,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公平对待彼此,还能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理解力,尽管这确实需要耐心与智慧。为了缓解孩子们之间紧张的气氛,丹丹常常巧妙地运用幽默。比如,当其中一个孩子在争执中明显占上风时,她会用轻松的语气对着咄咄逼人的孩子说:“请你不要欺负妈妈的小孩噢。”这种小小的玩笑,不仅化解了冲突,也让孩子们在不自觉中意识到,彼此的包容与妥协才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
每一次的幽默与提醒,都仿佛在告诉他们:家是一个充满支持与理解的地方,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珍惜。
最后是年纪不到2岁的老六。丹丹会时常给予老六大大的拥抱和亲吻,满足她对亲密和爱的需求。对于这个小小的宝贝,丹丹明白身体接触对她的情感安全感至关重要,每一次拥抱和亲吻,都是她们之间最纯粹的连接,带给老六温暖和安心。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丹丹更能理解孩子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而作为母亲,她不仅仅要给孩子提供生活的支持,更要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并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空间和爱。
06 未来的远景:成长与奉献
作为学姐,丹丹认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不仅实用,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帮助她不断认识自我、加深对他人的理解,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她也不忘提醒学弟学妹们,Kepha学院的临床心理硕士课程非常具有挑战性,要想在这里取得高分,确实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和坚持。
对于丹丹而言,学习心理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途径,更是她内心使命感的体现。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她深信,心理咨询师这个身份犹如一束光,能够照亮他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看见自己,也为自己赋能。在她看来,通过这门课程,她不仅学到了如何为他人提供更深的支持与理解,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使命感——帮助他人找到前行的方向与力量,成为他们通向内心光明的引路人。
2022 年 CIU 成立 Kepha学院 (The Kepha Institute)。Kepha一词是矶砝 (Cephas) 的亚兰文形式,其原意为磐石。我们使用这个名字,是希望毕业生能够成为转化社区的坚固基石。该学院的主要功能是整合本校已有的国际项目,在行政上统一管理,并进一步优化发展、协同运作。
Kepha 学院秉持以寻求真理为根基的世界观,致力于培养关爱他人、热心公益且才能卓越的社区领袖。为了达成这个使命,我们组建学术项目,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敏于思辨、建造品格、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Kepha 学院致力于在文学、哲学、教育、商业、心理学以及其他正在筹备的学科中传授技能,培养诚信正直、学有专长的人才,传播真理,建造社会。
